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崇文网 2021-11-06 450 10

现代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考试太少了!

白癜风哪里治疗好

如果点开这篇文章的你,曾经玩过任何闯关类的游戏,请回忆那时的感受:

是不是这些游戏一开始的关卡总是非常简单,总是恰到好处的让新手既能顺利通关又能保持兴趣?

然后,你会发现游戏开始一点点的增加难度,但这种有点难的感觉又不会比你的游戏水平高出太多。

很多关卡肯定不是一遍就能过的,你失败了,然后再打一遍,直到熟练通关,然后下一关又有一些新奇的任务等着你去挑战。

但是不管你玩的有多烂,这个游戏绝对不敢否定你或者嘲讽你,一般都是恨不得再多给几个提示,让你别那么快删游戏。

那我们类比一下:对一个学生来说,他在学校里苦学十几年,不就是在玩一场漫长的游戏吗?

区别只在于,上学不是一个想退出就能退出的游戏,当然对很多孩子来说,他们从心里已经退出了或者曾经想要退出过。

那到底是什么令他们“退出游戏”的呢?

如果让脑科学家来解释,他们会说,这是“反馈”机制出了问题。

在脑科学家看来,学习是一个“猜想→反馈→改进”的过程,这其中的“反馈”环节占据着学习的核心位置。

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完整的,也就是说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型,当我们面对要学习的知识,我们首先会做出“猜想”,即便这是一个对你而言完全陌生的知识。

然后,外界会给我们一个“反馈”,这个“反馈”会和我们的“猜想”进行比较,我们通过这个比较来改进我们的思维模型。

那什么才是学习呢?只有当这个“反馈”对你来说是个意外,你根据这个“反馈”调整了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型,学习才会发生。

比如问你鲁迅本名叫什么,你非常肯定的回答“周树人”,然后反馈是你答对了。这个反馈对你来说就是无效的,因为你没有学到任何东西,并且因为你不假思索的给出了答案,证明你的确是熟练的掌握了这个知识。

可是如果再问你,鲁迅家里是弟兄几个?你知道他有个弟弟是周作人,可是你依稀记得他还有个三弟,虽然你可能忘了三弟叫周建人,然后你回答:弟兄三个。

这一次你又答对了,但这个反馈对你来说是有效的。因为你脑子里模型的参数变了,比如之前你对“三兄弟是正确答案”只有50%的把握,那现在就变成了100%。

由此我们知道,学习中遇到的“意外”并不需要是完全陌生的知识,验证了一个猜想是对的,本身也是有效反馈,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,学习,就是降低世界在你脑子里的不确定性。

人脑天然的就对“意外”很敏感,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听觉的例子。(以下数字代表简谱)

比如我们听到“1111”这四个音,听觉会很麻木,没啥感觉,但如果听到“1155”,耳朵一下子就像被惊醒了一样,这里出现了第一层意外,因为我们感觉这调子像是准备唱“一闪一闪亮晶晶”。

可是接下来,你听到的是“1155661”,不是“1155665”,这个“意外”让你很快产生怀疑:是不是唱错了?这就是三国里的那句话,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。

所以“意外”和“反馈”本身只是一种中性的表述,我们不要理解成:只有你出了错,遭遇了失败,才算反馈,为了“长一智”,不一定非得你自己去“吃一堑”。

其实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教学设计,本身是暗合了这个理论的,比如调动起五感,比如演个课本剧等等,都是一种对思维模型的强化,因为从任何一种新维度,用一种不常见的方式来巩固一个既有的知识,这本身也是“学习”。

关于“反馈”,最重要的是两点:一是及时,二是准确。

理论上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两点,那么对一个孩子进行监督式的学习一定是很有效的。

然而,绝大多数学校、老师和家长没有做到。问题出在哪儿呢?

还是想象一个情景:现在你教你们家孩子数学,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°还是360°,他如果回答360°,你是什么反应?

脾气暴躁一点的家长估计已经火冒三丈要开骂了,我们这里都不讨论这种,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一定是说“不对”,或者说“你错了”。

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我们完全觉察不到的错误反馈方式。

是的,孩子确实是说错了,但是如果你用语言明确的告诉他“你错了”,会让他产生一种本能的情绪波动,这种波动会造成自我怀疑。

科学证实,反馈的关键是及时和准确,并不包括“造成情绪波动”。可能你会不解:难道情绪波动不是让人印象更深刻吗?

对,是印象更深了,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印象。脑科学的研究显示,被人明确指出错误会本能的产生恐惧心理,这种恐惧会造成大脑可塑性下降,一个被指责的大脑会变成一个封闭的大脑,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。

我们刚才说过,学习的第一步是积极主动的“预测”,而预测需要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积极的进行,当一个孩子的大脑缺乏安全感了,他的脑袋就缩回去了。

所以刚才那种情形,正确的做法是:直接告诉他正确的答案是180°,然后如果他仍然不理解,你就不带任何感情的直接解释给他听就好。

按照这个原理,我们想想学校里的反馈是这样的吗?比如最重要的反馈形式,考试,通常给到学生的只是一个分数,和一个公开或不公开的排名。

如果你成绩好,排名总是靠前,你会喜欢排名这个形式,这是一种正反馈。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,排名(不管有没有公开)和分数都不是什么理想的反馈。

我们用刚才的两个标准来衡量:首先,排名和分数不及时,这个不用解释了,更重要的,也不准确,因为不具体,一个分数并不能告诉你哪个版块的知识点比较薄弱。

这也是很多人有“数学恐惧症”的原因,因为一道数学题不会做,如果没有老师很有针对性的指导,你靠自己几乎无法做“猜想→反馈→改进”这个过程,所以到最后,你只能一次次被数学题折磨,最后变成数学考试PTSD……

如果学校是为了服务学生而存在的,那这样的考试制度真的合理吗?

也许我们可以做一点改良工作,比如每一次考试之后,学生收到的不是简单的分数和排名,还有一份详细的报告,报告能显示学生哪些知识板块还需要加强。

这个反馈听起来好一些了是吗?可是如果按照脑科学家的思路,这还远远不够。

按照脑科学家的思路,现在不光是中国,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存在一个问题:考试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。

或者我们换一个不那么可怕的词(毕竟很多学生听到“考试”这个词本能的就会紧张),我们叫测验。

最好的状态是,如果从学校、老师到学生,都能以平常心对待每一次测验,那么这就是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反馈。

本来,我们每次学了一个知识点,就不应该等到几个月之后再搞期中期末考试,应该在一天后、一周后、一个月后不断的进行测验。

答错了,立刻补缺,答对了,可能是你的猜测得到了证实,就算是你100%有把握的答对了,那测验尤其是拉长间隔的测验至少也能帮你巩固记忆,但凡你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,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。

实验证明,用同样的时间教同样的内容,讲8次不如讲6次测验2次,讲6次测验2次不如讲4次测验4次。

总结一下就是:让测验时间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,是最符合科学的。

为什么这样最好呢?因为测验最符合“猜想→反馈→改进”这个学习模型,而不同的时间间隔是给知识赋予“意外感”:如果今天突然让你测试两个月前学过的内容,你猜这是“惊喜”还是“惊吓”?不管是哪个,你必然大有收获。

所以老师完全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,不必按教材的章节循序渐进,而应该用“讲完第四章马上测第二章”的方法不断制造“意外”。

当然我们刚才说了,这种测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种,测完发现薄弱点,老师马上再给讲一遍,讲完之后,马上再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你练习一遍,然后第二天再测一下。

这就回到了开篇我们玩游戏的场景:老师就像那个游戏设计师,他总会提供一些攻略帮助你通关,目的是让你觉得这个游戏还挺好玩,还能一直这么玩下去。

这样的教学,才是我们常常听到的,以学生为中心,所以如果真的这么做,必然会导致一种情况:学校和老师会感觉很麻烦,因为你需要给每个学生制定不一样的学习进度,你需要大量的题目来做测验,这个工作量的提升是巨大的。

所以未来理想的学校教育可能是这样的:每一科的老师,都配有若干个助手,这有点类似于足球教练和主刀医师,而助手的工作,可能是专门出题,专门负责测验,专门出测验报告。

著名足球教练穆里尼奥(右)曾经就是巴萨助教

如果这些工作都能做到,那么科目老师手里就掌握了每一名学生的大数据,你也可以叫它学习档案。而且这么做还有个潜在的好处:一些优秀的助教可能成长为更优秀的一线教师。

当然,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人力来实现这件事,或许AI能帮上忙,这可能是AI在教学场景下最重要的应用之一。

【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:教育最优解。

教育也许永远没有最优解,但教育从业者们一直在寻找最优解的路上。我们愿与关注教育的人们同行,我们只呈现关于教育的思考和真相。】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崇文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崇文网 X1.0

微信扫描